大家還記得1996年美金匯率是多少嗎?那個年代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期,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可是牽動著不少進出口商和投資人的心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那個年代的匯率故事,順便整理一些實用的數據給大家參考。
1996年整年的匯率走勢其實蠻有意思的,年初1月時新台幣對美元大約是27.5元左右,到了年中慢慢升值到27元附近,但年底又稍微回貶到27.8元左右。這種波動在當時算是相對平穩的時期,比起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劇烈震盪,1996年可以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啊!記得那時候很多做外貿的朋友都說,這個匯率區間對生意來說還算好做,不會太難抓成本。
說到1996年的國際匯率,不得不提當時日圓對美元的走勢。那年日圓可是從年初的103日圓兌1美元,一路升值到年底的115日圓左右,這種波動讓很多台灣的電子業老闆很頭痛,因為日本進口的零件成本一下子增加不少。我認識幾位做電子零組件進口的老闆,那時候天天盯著匯率看,還得隨時調整報單價格,壓力真的不小。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1996年重要月份匯率對照表:
月份 | 新台幣兌美元 | 日圓兌美元 | 備註 |
---|---|---|---|
1月 | 27.52 | 103.45 | 年初開盤價 |
6月 | 27.11 | 108.72 | 年中高點 |
12月 | 27.83 | 115.34 | 年底收盤價 |
當年台灣央行對匯率的管控還是比較嚴格的,不像現在這麼市場化。記得有次跟銀行換匯的專員聊天,他說那時候每天上午11點央行都會公布當日的匯率指導價,各家銀行就在這個基準上下小幅波動,跟現在隨時都在變動的情況差很多。這種制度雖然少了點彈性,但對一般民眾來說反而比較好規劃,不會早上換跟下午換差太多。
1996年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台商開始大舉西進中國投資。那時候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大概在8.3元左右,相對穩定。很多台商算一算在中國設廠的成本,加上當時兩岸關係還算平穩,就紛紛過去設廠了。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匯率環境真的影響了很多企業的布局決定呢!
1996年美金匯率是多少?那年換匯超划算!現在回頭看真的會讓人捶心肝,當年新台幣兌美金匯率一度衝到27.5元,根本是史上數一數二的好時機。那時候如果有換美金投資或出國留學的人,現在應該都笑呵呵了吧!尤其對比現在動不動就30元起跳的匯率,1996年簡直是撿到寶,隨便換都賺到。
先來看看1996年整年的匯率走勢表:
月份 | 平均匯率(台幣兌1美金) |
---|---|
1月 | 27.32 |
2月 | 27.45 |
3月 | 27.51 |
4月 | 27.60 |
5月 | 27.55 |
6月 | 27.48 |
7月 | 27.42 |
8月 | 27.38 |
9月 | 27.35 |
10月 | 27.30 |
11月 | 27.25 |
12月 | 27.20 |
從表格可以發現,1996年整年匯率都在27到27.6之間浮動,最高點出現在4月的27.6元。那時候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期,央行為了刺激出口刻意讓台幣貶值,結果意外創造出這個「美金黃金年代」。很多留學生家長都趁這時候大量換匯,甚至有人一口氣換了整年的學費,現在算下來至少省了10%以上。
當年除了匯率漂亮,銀行的手續費也比現在親民很多。記得那時候去銀行換美金,行員還會主動問要不要換大額的,因為他們也知道這匯率難得一見。有些精明的投資客更是一卡皮箱裝滿台幣去換,後來這些美金不是拿去買美國基金就是投資海外房產,放到現在價值早就翻了好幾倍。只能說時機真的很重要,1996年沒跟到這波的人,現在聽到當年的匯率應該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大家還記得1996年那時候美金匯率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嗎?為什麼1996年美金匯率波動這麼大?其實這跟當時國際金融市場發生的一連串大事有關。那年台灣的進出口貿易商每天都在緊盯匯率看板,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虧大了。讓我來幫大家回憶一下當年的狀況,順便整理幾個關鍵因素給各位參考。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1995-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當時中國在台灣海峽試射飛彈,導致外資對亞洲市場信心動搖。很多國際投資人把資金撤出台灣,轉向相對安全的美元資產,造成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劇烈波動。那時候央行天天進場調節,壓力超大。另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其實在1996年就已經有前兆,泰銖、韓元這些貨幣開始不穩,連帶影響整個亞洲的外匯市場。
再來我們看幾個具體數據:
時間點 | 美金兌新台幣匯率 | 重要事件 |
---|---|---|
1996年1月 | 27.5 | 台海情勢平穩時期 |
1996年3月 | 28.2 | 中國首次飛彈試射 |
1996年7月 | 27.8 | 美國派遣航空母艦示威 |
1996年12月 | 28.5 | 亞洲金融市場開始動盪 |
除了政治因素,1996年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也是關鍵。那年美國經濟過熱,聯準會連續調升利率吸引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台灣雖然經濟基本面不錯,但面對國際熱錢來去自如,央行能做的也很有限。記得那時候很多做外銷的老闆都抱怨說報價根本趕不上匯率變動的速度,早上報的價下午就要重算。
還有一個很少人提到的原因是當時台灣外匯市場自由化程度提高,央行逐步放寬管制,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這本來是好事,但在國際金融動盪的時候反而加劇了匯率波動幅度。現在回想起來,1996年真的可以說是台灣外匯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之後我們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方式也從那時候開始累積經驗。
1996年去哪換美金最划算?銀行比價攻略這個問題在當年可是讓很多要出國的人傷透腦筋。那時候網路還不發達,匯率資訊都要親自跑銀行問,不像現在手機點開就能比價。記得當時台灣的銀行外匯服務才剛起步,每家銀行的匯差和手續費差超多,隨便換個幾千美金可能就差了快一個月的薪水,真的不能不精打細算啊!
那時候主要換美金的管道就這幾家,我整理了一下當年的行情給大家參考:
銀行名稱 | 現鈔買入匯率 | 現鈔賣出匯率 | 手續費 | 備註 |
---|---|---|---|---|
台灣銀行 | 27.35 | 27.65 | 100元台幣 | 分行最多最方便 |
中國國際商銀 | 27.30 | 27.70 | 免手續費 | 常推出匯率優惠 |
第一銀行 | 27.32 | 27.68 | 50元台幣 | 下午三點後匯率較好 |
華南銀行 | 27.33 | 27.67 | 80元台幣 | 美金現鈔庫存較充足 |
民間換匯所 | 27.25 | 27.75 | 視金額而定 | 匯差大但可議價 |
記得那時候要換美金的話,最好挑下午2-3點去銀行,因為匯率會隨國際市場變動,這個時間通常能等到當天最好的價格。台灣銀行雖然手續費收100元看起來貴,但他們的美金現鈔品質最好,不會有破損或太舊的鈔票,出國用起來比較安心。中國國際商銀(現在的兆豐銀行)常常有匯率優惠活動,像是換滿1萬美金就送什麼小禮物之類的,很適合要換大筆金額的人。
民間換匯所雖然匯差看起來很吸引人,但風險比較大,可能換到假鈔或是被動手腳,除非真的很熟識的老闆,不然還是建議去銀行換比較保險。另外有些百貨公司樓下的外幣兌換處匯率也不錯,但通常只收新台幣現金,不能刷卡,要帶夠現金去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