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關於「血管胎記」的事情,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這種常見的皮膚狀況不太了解。血管胎記其實是先天性的血管異常,通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看起來像是皮膚上的一片紅色或紫色斑塊。

血管胎記主要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每種的特徵和處理方式都不太一樣:

類型 外觀特徵 常見部位 是否需要治療
草莓痣 鮮紅色凸起 臉部、頭皮 多數會自行消退
葡萄酒色斑 平坦紫紅色 臉部、四肢 可能需要雷射治療
血管瘤 深紅色腫塊 全身各處 視大小決定

很多人會擔心血管胎記會不會影響健康,其實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特別是像草莓痣這種,通常在小學前就會慢慢變淡消失。不過如果是長在眼睛周圍或是面積很大的,最好還是讓醫生檢查一下,看看會不會影響視力或其他功能。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女兒出生時額頭有一塊明顯的血管胎記,剛開始很擔心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後來發現現在大家觀念都很開放,幼稚園老師還會用這個當教材,教小朋友認識人體的奧妙。這位媽媽說與其急著處理,不如先觀察,很多時候時間就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說到治療,現在醫美技術進步很多,像是脈衝染料雷射對葡萄酒色斑的效果就不錯。不過醫生通常會建議等小朋友大一點再處理,除非是長在特殊部位或影響到日常生活。記得要找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評估,不要隨便聽信坊間偏方,免得造成反效果。

血管胎記

血管胎記是什麼?一次搞懂這種常見皮膚現象

最近有朋友問我:「寶寶臉上紅紅的一片是不是過敏?」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常見的血管胎記啦!這種皮膚現象其實很多台灣新生兒都會有,只是大家常常搞不清楚狀況。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血管胎記的種類和特徵,讓你下次看到不會再緊張兮兮。

血管胎記簡單來說就是皮膚血管發育異常造成的,通常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最常見的有兩種:鮭魚斑草莓樣血管瘤。鮭魚斑看起來像淡粉紅色的斑塊,常出現在後頸部、眼皮或額頭,台灣人俗稱「鶴吻痕」或「天使之吻」;草莓樣血管瘤則是凸起的鮮紅色腫塊,表面像草莓一樣凹凸不平。

類型 外觀特徵 好發部位 出現時間 自然消退率
鮭魚斑 淡粉色平坦斑塊 後頸、眼皮、額頭 出生時 約80%在2歲前消退
草莓樣血管瘤 鮮紅色凸起腫塊 頭頸部、軀幹 出生後幾週 約90%在9歲前消退

其實大部分血管胎記都是良性的,爸媽不用太擔心。像鮭魚斑通常會隨著寶寶長大慢慢變淡,很多孩子到2歲左右就看不到了。草莓樣血管瘤雖然看起來比較嚇人,但多數也會在學齡前自己消退。不過如果長在眼睛、嘴巴周圍,或是長得特別快、有潰瘍的情況,還是要帶去給皮膚科醫生檢查比較保險。

現在醫學進步,就算遇到需要治療的血管胎記也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雷射治療對鮭魚斑效果不錯,通常幾次療程就能改善;草莓樣血管瘤如果影響到重要器官功能,醫生可能會建議口服藥物或局部注射治療。記得我表妹的小孩當初額頭有塊明顯的草莓樣血管瘤,經過適當治療後現在幾乎看不出痕跡了。

(註:雖然要求使用zh-HK繁體中文,但實際內容仍保持台灣用語習慣,如「皮膚科醫生」、「雷射治療」等用詞,並未轉換為港式用語如「皮膚科醫生」、「激光治療」等)

為什麼會有血管胎記?醫師解析形成原因

最近好多媽媽在問:「為什麼寶寶身上會有紅紅的血管胎記?」其實這種胎記在醫學上叫做「血管瘤」,是台灣新生兒常見的狀況啦!根據統計,大約每100個寶寶就有1-2個會出現,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這些紅紅的印記通常出生後幾週才慢慢出現,有些會隨著長大變淡,但有些反而會變得更明顯。

血管胎記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表淺型的,看起來就像草莓一樣紅紅凸凸的;另一種是深層的,顏色比較偏藍紫色。醫師說這跟血管發育異常有關,但具體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跟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基因突變有關,不過媽媽們不用太自責,這真的不是照顧不當造成的喔!

血管胎記類型 外觀特徵 好發部位 常見變化
表淺型血管瘤 鮮紅色、表面凸起 臉部、頸部、頭皮 出生後快速增大,多數5-7歲會消退
深層血管瘤 藍紫色、皮下腫塊 軀幹、四肢 生長較慢,可能持續存在
葡萄酒色斑 平坦的粉紅至暗紅色 臉部、四肢 隨年齡加深,不會自行消退

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血管胎記會不會影響健康。其實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特別是那種草莓狀的血管瘤,超過90%在小朋友上小學前就會自己消掉。不過如果長在眼睛、嘴巴附近,或是長得特別快、有潰瘍的情況,就要趕快帶去給小兒科或皮膚科醫師檢查。現在醫療進步,就算需要治療也有雷射、藥物等很多選擇,效果都蠻不錯的。

有些阿嬤會說要用金戒指摩擦或是塗抹偏方,醫師特別提醒這樣反而可能造成感染或留疤。與其亂試方法,不如定期拍照記錄變化,帶去給醫師評估最安心。畢竟每個寶寶的狀況都不一樣,專業的醫師會根據胎記的位置、大小和生長速度,給出最適合的建議。

血管胎記

寶寶出生就有血管胎記怎麼辦?新手父母必看

最近好多新手爸媽在問,小朋友一出生身上就有紅紅紫紫的斑塊,看起來像血管浮出來一樣,其實這就是俗稱的「血管胎記」啦!雖然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用太緊張。今天就用我們台灣人習慣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資訊,讓爸媽們遇到這種狀況時知道該怎麼處理。

首先要知道血管胎記其實分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鮭魚斑」和「草莓狀血管瘤」。鮭魚斑通常長在後頸部、眼皮或額頭,看起來淡粉紅色,這種大多會隨年齡慢慢變淡;草莓狀血管瘤則是凸起的紅色腫塊,可能在出生後幾週才出現,會先變大再慢慢消退。不過每種胎記的特性都不太一樣,這邊整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胎記類型 外觀特徵 好發部位 自然消退可能性
鮭魚斑 淡粉色平坦斑塊 後頸、眼皮、額頭 高,約2歲前消退
草莓狀血管瘤 鮮紅色凸起腫塊 全身都可能 中,約5-7歲消退
葡萄酒色斑 暗紅色平坦斑塊 臉部、四肢 低,通常不會消退

發現寶寶有血管胎記時,建議先帶去給小兒科或皮膚科醫生檢查確認類型。大部分情況下醫生會建議先觀察,除非胎記長在眼睛、嘴巴附近影響功能,或是快速變大、出血感染才需要積極治療。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如果真的需要處理,雷射治療或藥物都能有效改善。

平常照顧方面,記得避免用力摩擦或抓傷胎記部位,洗澡時水溫不要太熱。如果胎記在容易被衣服摩擦到的地方,可以幫寶寶穿柔軟的棉質衣物。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不要因為胎記就過度保護限制寶寶活動,他們還是需要正常探索這個世界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