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自己人嘅生活日常

講到「港台自己人」,其實我哋之間真係有好多共通點。雖然一個講廣東話一個講國語,但係睇嘅電視劇、追嘅明星、甚至係街邊小食嘅口味都出奇地相似。記得細個嗰陣,香港播《包青天》台灣播《新白娘子傳奇》,兩邊嘅觀眾都睇到廢寢忘食,而家諗返都覺得好溫暖。

生活面向 香港 台灣
經典劇集 大時代 流星花園
街頭小食 雞蛋仔 蚵仔煎
共同回憶 周星馳電影 五月天演唱會

最近同台灣朋友傾開,發現我哋連追劇嘅平台都係用緊同一個。佢話台灣而家好興睇ViuTV嘅《大叔的愛》,我就同佢講香港人都好迷《想見你》。呢種互相交流嘅感覺真係好正,好似隔住個屏幕都感受到對方嘅熱情。仲記得舊年台灣朋友寄嚟嘅鳳梨酥,同香港嘅老婆餅擺埋一齊,意外地夾。

講到追星文化,兩地粉絲都係出晒名瘋狂。台灣嘅「接機文化」同香港嘅「紅館守夜」根本係同一個模刻出嚟。我認識嘅台灣朋友仲保存住20年前嘅香港明星相簿,而我家姐嘅房間到而家都貼滿F4嘅海報。有時睇到兩地網友喺討論區互相推薦新劇,會覺得呢種連結真係好難得。

飲食方面就更有趣啦!台灣人飲珍珠奶茶要微糖,香港人就鍾意走甜。但係兩邊對於「宵夜」嘅執著簡直一模一樣,凌晨三點嘅鹹酥雞同避風塘炒蟹都係人間美味。上次去台灣玩,當地朋友特登帶我去食港式飲茶,話要比較下兩地嘅叉燒包有咩唔同,結果我哋由食物傾到音樂再傾到政治,成晚都冇停過。

港台自己人

最近「港台自己人:我們如何在日常中互相支持?」這個話題在社群上引起不少討論。其實台灣和香港雖然隔著一片海,但兩地民眾的連結比想像中更緊密。從飲食文化到流行娛樂,我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互相影響、互相支持著。今天就來聊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具體地為彼此加油打氣。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支持對方的創作者。香港的YouTuber來台灣拍片介紹夜市,我們不吝嗇地點讚分享;台灣樂團到香港開唱,當地歌迷也會熱情應援。這種文化交流不需要大道理,就是單純用行動表達「我懂你」的默契。最近不少香港朋友來台定居,開的茶餐廳道地又美味,週末去捧個場、跟老闆聊幾句廣東話,都是很溫暖的小互動。

支持方式 台灣可以做的 香港可以做的
消費支持 光顧香港人開的店 購買台灣農產品
文化交流 分享港劇觀後感 轉發台灣音樂作品
社群互動 在港人粉專留言打氣 參與台灣議題討論

再來是資訊上的互助。香港朋友想知道台灣哪裡的雲吞麵最道地,我們熱心推薦;台灣網友詢問香港轉機攻略,當地人總是詳細解答。這種即時的經驗分享,比任何官方宣傳都來得真實有溫度。現在很多Line群組或FB社團都是港台混雜,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就幫對方解決了生活難題。

語言也是很有趣的連結。台灣人學著用「唔該」代替謝謝,香港朋友開始說「很扯」這種台式用語。這種語言上的互相融合,其實就是最自然的支持。有時候在捷運上聽到廣東話,忍不住多看一眼;香港朋友聽到台式國語,也會覺得特別親切。這些小細節都在告訴我們: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我們比想像中更靠近。

最近網路上熱議「誰是真正的港台自己人?在地故事大公開」,其實要說真正的在地人,不是看護照上的國籍,而是那些把生活活成故事的人。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太多默默耕耘的小人物,他們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卻用最樸實的方式寫下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像是凌晨四點就開始揉麵團的永和豆漿老闆,或是堅持用古法釀造醬油的西螺老師傅,這些人才是真正把「在地」兩個字刻進骨子裡的人。

說到港台兩地的連結,其實從日常飲食就能看出端倪。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樣在兩地都常見,卻各自發展出不同特色的食物:

食物名稱 台灣特色 香港特色
奶茶 珍珠Q彈、茶味較淡 茶味濃郁、絲襪沖泡
雞排 厚度驚人、醃料入味 較薄脆、常配檸檬茶
車仔麵 湯頭清甜、配料簡單 濃郁腩汁、配料多樣

在台北萬華的巷弄裡,有位從香港移民來台三十年的陳阿姨,她開的茶餐廳既賣道地的港式菠蘿油,也賣台灣人最愛的滷肉飯。問她覺得自己算是哪裡人,她總是笑著說:「我的客人有台灣人有香港人,他們吃得開心就是我的人。」這種不刻意劃分界線的生活態度,或許才是真正的「自己人」該有的樣子。

高雄鹽埕區的老書店老闆阿坤叔,從爺爺那代就開始賣二手書,店裡收藏著從日據時期到現在的各種出版品。他說最珍貴的不是那些絕版書,而是來店裡翻書的客人留下的故事。有個香港大學生每年暑假都來,就為了找一本台灣戰後初期的詩集,這種跨越地域的文化追尋,不正是最動人的在地風景嗎?

港台自己人

何時開始有港台一家親的説法?歷史淵源解析

講到「港台一家親」這個詞,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香港還未回歸,台灣也剛解嚴不久,兩地因為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民間交流越來越熱絡。特別是在流行文化方面,香港的電影、音樂大舉進入台灣市場,台灣的綜藝節目和偶像劇也在香港掀起熱潮,這種互相影響的狀態讓兩地民眾產生強烈的親近感。

從歷史角度來看,港台兩地的連結其實更深。1949年後,不少從大陸來台的人士會經香港轉機,香港成為兩岸三地之間的橋樑。到了70、80年代,香港的經濟起飛,台灣也正經歷經濟奇蹟,兩地都出現中產階級,消費文化相似,這更促進了民間的情感連結。

時期 香港狀況 台灣狀況 交流特點
1949-1970 英國殖民時期 戒嚴時期 政治隔絕,民間少量往來
1971-1990 經濟起飛期 經濟奇蹟期 文化娛樂產業大量交流
1991-2010 回歸過渡期 民主化時期 經貿合作密切,人員往來頻繁

90年代到2000年初是「港台一家親」說法最盛行的時候。這段時間不僅演藝圈交流熱絡,一般民眾的旅遊、求學、工作往來也非常頻繁。香港人喜歡到台灣吃小吃、泡溫泉,台灣人也愛到香港購物、看維港夜景。兩地年輕人追同樣的明星,看同樣的電視劇,用同樣的網路論壇,這種生活文化的交融讓「一家親」的感覺更加真實。

說到具體的文化現象,不能不提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成龍、周潤發、周星馳的電影在台灣幾乎家喻戶曉,而台灣的瓊瑤劇、偶像劇也在香港廣受歡迎。音樂方面,Beyond、張學友在台灣有大批歌迷,周杰倫、蔡依林在香港也人氣超高。這種文化上的互相認同,遠超過政治上的分歧,成為「一家親」說法的重要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