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是萬能 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台灣人一定都聽過。說真的,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錢雖然買不到真正的快樂,但沒錢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我認識一個在台北租屋的朋友,月薪4萬看似不錯,但扣掉房租、水電、伙食費後,月底連跟朋友吃頓像樣的晚餐都要猶豫半天。這讓我想起年輕時總覺得談錢很俗氣,現在才懂現實的殘酷。

錢到底能解決多少問題?我們來看看實際狀況:

生活面向 有錢能解決的問題 錢解決不了的問題
醫療 住單人病房、自費藥品 健康的身體、家人的陪伴
教育 送孩子出國留學 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人際關係 請客吃飯、送禮物 真心的友誼和愛情
老年生活 住高級養老院 子女的關心和自己的心理健康

最近跟一位退休的阿姨聊天,她說年輕時覺得存錢很老派,現在60多歲才後悔。雖然有子女孝順,但每次看病要跟孩子拿錢的那種尷尬,讓她深刻體會到「年輕時多存點錢該有多好」。這讓我想起另一個例子,朋友阿凱去年投資失敗,原本意氣風發的他突然變得畏畏縮縮,連同學會都不敢參加,因為「沒錢就沒底氣」這種心態真的很現實。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看過不少有錢人過得不快樂。像是我表姊夫做生意賺了不少,但整天應酬把身體搞壞了,老婆也因為長期被冷落差點離婚。這讓我想到,錢就像是一把雙面刃,用得好能讓生活更順遂,但若把人生價值全都建立在金錢上,反而會失去更重要的東西。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追求「財務自由」,但與其說是愛錢,不如說是想要那份「不被錢綁住」的自由感。

有錢不是萬能 沒錢萬萬不能

為什麼説有錢不是萬能?5個金錢買不到的真實案例

每次看到新聞上那些富豪炫富,總會讓人覺得「有錢真好」。但其實啊,錢真的不是萬能的,有些東西你再有錢也買不到。今天就來分享幾個真實案例,讓大家看看金錢的極限在哪裡。

首先講健康,這真的是再多錢也換不來的。像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身價上百億美元,但還是敵不過胰臟癌。他在生命最後階段說過:「我願意用所有科技換取一天與蘇格拉底相處的時間。」這句話真的讓人很感慨,錢再多也買不回健康。

再來說說親情,這也是錢買不到的。看過太多有錢人家的小孩,雖然住豪宅、開名車,但爸媽整天忙著賺錢,根本沒時間陪他們。有個企業家二代跟我說過:「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候,是爸爸偶爾抽空帶我去吃路邊攤。」這種親密的相處時光,真的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還有愛情,現在很多有錢人以為可以用錢買到真愛,但其實很難。像香港有個富豪,花了幾千萬追女明星,最後還是被甩了。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只愛你的錢。我認識一對夫妻,先生生意失敗欠債,太太不但沒離開,還一起擺攤還債,這種感情才珍貴。

時間也是錢買不到的。你再有錢,也沒辦法讓時間倒流或停止。有個科技公司老闆,為了工作錯過小孩的畢業典禮,後來小孩長大都不太理他。他跟我說這是他人生最後悔的事,但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是內心的平靜。很多有錢人其實過得並不快樂,整天擔心錢被騙、被偷,或是怕失去財富。反而有些平凡人,雖然錢不多,但活得自在開心。這讓我想到一個退休老師,住老房子騎腳踏車,但每天都笑呵呵的,這種滿足感真的不是錢能買的。

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真實案例 關鍵原因
健康 賈伯斯抗癌失敗 醫療技術有限
親情 企業家二代回憶 相處時間無價
愛情 富豪追愛失敗 真心不能用錢換
時間 老闆錯過子女成長 時間不可逆
內心平靜 退休老師的快樂 知足常樂

沒錢萬萬不能?台灣小資族如何用3招突破困境

最近物價漲得讓人很有感,薪水卻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不動如山。很多年輕朋友都在問:「難道真的要一輩子當月光族嗎?」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算收入不高也能慢慢累積財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3個實用方法,讓小資族也能在有限的預算中找到突破口。

第一招:記帳不是記心酸,找出你的「拿鐵因子」
很多人都說記帳沒用,其實是因為只記不分析。建議用APP詳細記錄每筆開銷,連續記3個月後你會發現,原來每天一杯手搖飲、便利商店隨手買的零食,這些小錢加起來超驚人!試著把這些非必要開支砍半,每月就能多出好幾千塊。

消費類型 每月金額 可調整空間
外食餐費 $6,000 改帶便當省$2,000
手搖飲料 $2,500 減半剩$1,250
便利商店 $1,800 改超市採買省$800

第二招:把儲蓄當成固定支出
領到薪水第一件事不是想著要花多少,而是先轉出20%到另一個帳戶。這招叫做「先付錢給自己」,就算只能存3千塊也要堅持。可以開數位帳戶設定自動轉帳,看不到的錢自然就不會亂花。久了會發現帳戶數字成長的速度比想像中快。

第三招:用時間換金錢,培養下班後的賺錢技能
與其抱怨薪水低,不如投資自己學新技能。現在線上課程很便宜,像是學剪輯、寫文案、基礎程式設計,每天花1小時練習,半年後就能接案增加收入。很多自由工作者都是這樣起步的,重點是要選有市場需求的技能來學。

有錢不是萬能 沒錢萬萬不能

何時會深刻體會『沒錢萬萬不能』?這些時刻最真實。在台灣生活,有些時刻真的會讓人感受到錢的重要性,不是說要過得多奢華,而是連基本生活都會受到影響。今天就來聊聊那些讓人特別有感觸的時刻,相信大家多少都有類似的經驗。

首先就是生病的時候,雖然台灣有健保真的很棒,但有些自費項目或特殊藥品還是要自己掏腰包。記得有一次朋友牙痛到不行,結果醫生說要做根管治療,健保給付的療程要排到兩個月後,自費的話當天就能處理,但價格差了快一萬塊。最後他只好忍痛先自費,不然真的連吃飯睡覺都沒辦法。

再來就是房租到期的時候,特別是現在房價高漲,很多年輕人光是付房租就快吃不消。前陣子聽到一個案例,有位單親媽媽因為房東突然要賣房子,被迫在兩個月內搬家,但現在租金都比以前貴了至少三成,她差點就要帶著小孩去住親戚家。這種時候真的會覺得,如果存款多一點該有多好。

以下整理幾個最容易感受到「錢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刻:

情境 具體狀況 花費範圍
醫療急用 自費手術、特殊藥品 數千元~數十萬元
居住問題 房租漲價、押金不足 數萬元~數十萬元
交通意外 車禍賠償、修車費用 數千元~數百萬元
家庭變故 親人突發重病、失業 視情況而定

還有像是突然被公司裁員的時候,雖然有失業補助可以申請,但那真的只是杯水車薪。特別是如果有房貸或車貸要繳,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不會因為你沒工作就消失。之前認識一位工程師被裁員後,整整三個月找不到工作,最後只好先去開Uber撐著,他說那陣子連看到超商便當漲價5塊錢都會很有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