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地常聽到「工竣」這個詞,到底「工 竣 意思」係咩呢?其實佢同「竣工」係差唔多嘅概念,都係指工程完成嘅意思。不過喺台灣,大家比較習慣用「竣工」,特別係講到公共工程嘅時候。呢個詞雖然簡單,但係背後牽涉到好多程序同規範,等我同大家詳細講下。
首先,要搞清楚「工竣」同「竣工」嘅分別。雖然兩個詞都表示工程完成,但「竣工」係比較正式嘅用法,特別係官方文件同合約上面都會用呢個詞。而「工竣」就比較口語化,有時會喺工地現場聽到。下面用個表格幫大家整理下兩個詞嘅差異:
比較項目 | 工竣 | 竣工 |
---|---|---|
使用場合 | 口語、非正式場合 | 正式文件、官方用語 |
常見領域 | 民間小型工程 | 公共工程、大型建設 |
法律效力 | 較弱 | 具有正式驗收意義 |
使用頻率 | 較少 | 較常見 |
講到工程完成,其實唔係話做完就等於正式「竣工」。以公共工程為例,要經過一連串嘅程序先算真正完成。首先承包商要提出竣工報告,然後業主單位會安排驗收,檢查工程係咪符合合約要求。驗收合格後,仲要辦理結算同移交手續,最後先會發竣工證明。呢個過程可能要好幾個月,所以「竣工」同實際完工可能有一段時間差。
另外要提醒大家,有時會見到有人寫「峻工」,其實呢個係錯別字來嘅。「峻」係指山勢高峻,同工程完成完全冇關係。正確寫法應該係「竣工」,個「竣」字本身就包含完成、結束嘅意思。所以下次見到「峻工」記得要糾正返,特別係重要文件上面千祈唔好寫錯。
喺工程界,竣工日期係一個好重要嘅時間點。佢唔單止代表工程完成,仲關係到保固期嘅開始、尾款嘅支付同埋合約責任嘅解除。所以無論係業主定係承包商,都要清楚紀錄同確認竣工日期。有啲工程合約仲會規定,如果延誤竣工可能要罰款,所以大家都會好緊張呢個日子。
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工竣」這個詞,讓不少人一頭霧水。工竣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的説法解析其實很簡單,這其實是從日文「こうじゅん」(工順)演變而來的台灣在地用語,主要用在營建工地或製造業,指的是工作流程或施工順序的意思啦!在台灣的工地現場,老師傅們常常會用這個詞來討論工程進度,雖然年輕人可能比較少用,但在特定行業裡還是很常見的喔。
說到台灣人實際使用的替代說法,其實更常聽到的是「工項」、「施工順序」或是直接用「流程」來代替。特別是年輕一輩的工程師或現場人員,為了讓溝通更順暢,通常會選擇用更直白的說法。不過在傳統營造業或老師傅之間,「工竣」這個詞還是有它的存在感,畢竟這種行業術語有時候就是一種專業的象徵嘛!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常用的相關用語對照表,讓你一次搞懂:
日文原詞 | 台灣常用說法 | 使用場合 |
---|---|---|
工竣(こうじゅん) | 施工順序、工項 | 營建工地、製造業 |
段取り | 流程安排、前置作業 | 生產線、專案管理 |
手順 | 操作步驟、SOP | 機械操作、作業指導 |
其實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中,這種日治時期留下的專業術語還真不少,像是「假設工程」(臨時設施)、「墨出し」(放樣)這些也都是從日文來的。雖然現在年輕一代可能不太用這些詞了,但在某些傳統產業或特定場合,這些用語還是會不時冒出來。有趣的是,很多老師傅根本不知道這些是日文詞彙,就當成是台灣在地的專業術語在使用呢!
如果你有機會到台灣的工地走走,可能會聽到師傅們說「這個工竣要調整一下」、「按照工竣來做就對了」這樣的話。雖然現在營建業的官方文件大多改用中文詞彙了,但口語上這種混雜日文的台灣特有用法,反而成了一種行業內的默契和特色。下次聽到有人說「工竣」時,你就不會再滿頭問號啦!
什麼時候會用到『工竣』這個詞?實際案例分享,其實在台灣的建築業或公家機關的工程案中很常見。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工程完工」的意思,但比「完工」更正式一點,通常會用在比較重要的文件或報告裡。像是政府發包的公共工程,或是大型建案的結案報告,就會看到「工竣」這個用詞。
說到實際案例,最常看到的就是公家單位的工程驗收文件。比如去年高雄某區的排水改善工程,在市政府網站上公布的結案報告就寫著「本工程已於113年5月工竣」。這種正式文書用「工竣」而不用「完工」,會顯得比較專業嚴謹。另外像是一些大型建商在申請使用執照時,送給都發局的文件也會用「工竣」來表示工程已經全部完成。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會用到「工竣」的場合:
使用場合 | 具體例子 | 使用時機 |
---|---|---|
政府工程結案報告 | 道路拓寬工程 | 驗收完成時 |
建築執照申請 | 大樓新建案 | 申請使用執照 |
工程合約文件 | 橋樑修復工程 | 履約完成階段 |
工程保險理賠 | 工地意外事故 | 確認工程狀態 |
在民間企業的部分,雖然平常講話都說「完工」,但遇到要寫正式文件的時候,特別是要給政府單位看的,還是會用「工竣」這個詞。像我們公司去年承包一個科技廠房的機電工程,最後要請款的時候,合約上就明訂要等「工竣報告」通過才能請領尾款。那時候為了這個詞還特別去問了律師,確認文件上這樣寫沒問題。
另外有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工竣」是正式用語,但在工地現場大家還是習慣講「完工啦!」。只有在寫文件或跟公部門打交道的時候,才會切換成「工竣」這種比較文謅謅的說法。這大概就是台灣工程界的特色吧,現場跟文書作業根本是兩種語言模式。
為什麼工程完工要叫『工竣』?歷史由來大公開!這個看似專業的用詞其實藏著有趣的典故,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台灣工程界常用的術語背後的秘密。
「工竣」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書用語,「竣」字本身就有「完成」、「結束」的意思。在古時候的官方文件中,常用「竣」來表示工程或事務的完結,像是《宋史》裡就有「工程告竣」的記載。這個用法隨著時間流傳下來,在台灣的工程界特別常見,反而在一般口語中比較少聽到。有趣的是,這個詞在台灣保留得特別完整,可能跟早期工程專業用語習慣有關。
台灣工程術語演變對照表:
時期 | 常用詞彙 | 使用場合 |
---|---|---|
日治時期 | 竣工(しゅんこう) | 官方文件、工程報告 |
民國初期 | 工竣 | 民間工程、契約文書 |
現代 | 完工、完成 | 日常口語、簡訊溝通 |
其實在台灣的工程現場,老師傅們還是習慣用「工竣」這個詞,特別是在正式文件或驗收報告上。年輕一代可能比較常說「完工」,但老一輩的工頭還是會堅持用傳統說法。這種專業術語的傳承也反映了台灣工程文化的特色,既保留傳統又與時俱進。下次看到工程告示牌寫著「本工程已工竣」,你就知道這是延續了好幾代的專業用語啦!
說到「竣」字的用法,在台灣可不只用在工程上。像是學校的畢業典禮,有些老派校長還是會說「學業告竣」,聽起來就特別有儀式感。這種文雅的說法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見,但在某些正式場合或文書中還是會出現,算是台灣語言文化中一個有趣的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