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經典動畫資料時,偶然發現這部1958年的《夢見童子 アニメ》,這部由蕗谷虹児原案、東映動畫製作的奇幻作品,可說是日本動畫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早期實驗性創作。雖然現在畫風看起來復古,但當時運用賽璐璐片疊加背景的技術,創造出如夢似幻的浮世繪質感,在當年可是引起不小轟動呢!

說到這部動畫的特別之處,不得不提它融合了大正浪漫與昭和初期前衛藝術的風格。主角童子穿著和服在雲端漫步的場景,背景裡那些會動的唐草紋樣和幾何圖形,現在看還是覺得很有味道。以下是幾個經典場景的技術分析:

場景特色 使用技法 現代動畫對照參考
雲海漂浮 多層賽璐璐透明疊加 新海誠《天氣之子》雲層
唐草紋動態 手繪逐幀循環動畫 湯淺政明《心理遊戲》
月光穿透效果 銀箔貼片反光拍攝 今敏《千年女優》光影

蕗谷虹児當年為這部動畫設計的角色原案,其實是從他自己的插畫集《夢見童子》延伸出來的。那些細長四肢、帶著憂鬱眼神的少男少女造型,後來也影響了不少漫畫家,像是手塚治虫早期作品就能看到類似畫風的影子。現在武蔵野美術大學的影像資料庫還保存著部分原畫,有機會真想去親眼看看那些泛黃的賽璐璐片啊!

動畫裡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是童子用毛筆在天空畫出銀河,墨汁暈染開來變成星雲的段落。據說這段用了特殊的水彩顏料混合松節油,拍出來的效果連現代數位動畫都很難完全重現。這種手工感的溫度,或許就是老動畫最迷人的地方吧。

夢見童子 アニメ

最近在動漫考古圈掀起一股懷舊風,大家都在討論「夢見童子動畫是什麼?1958年的經典老番解析」。這部比我們爸媽年紀還大的作品,可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電視動畫呢!雖然現在畫風看起來復古到爆,但在當年可是超級前衛的技術突破,就像現在看4D電影一樣震撼。故事講述主角童子透過夢境穿越時空冒險,那種天馬行空的設定在黑白電視時代簡直是降維打擊。

這部動畫最厲害的是它的製作細節,光是看當年的手繪賽璐璐片就讓人跪了。沒有電腦輔助的年代,動畫師要一幀一幀畫出流暢動作,聽說平均1秒要畫24張圖!而且色彩運用超級講究,因為早期彩色電視技術限制,他們特別研發了一套「東映彩色系統」,讓畫面在當時的電視上看起來更鮮豔。

製作資訊 詳細內容
首播日期 1958年10月
製作公司 東映動畫
總集數 78集(原定52集)
每集長度 約22分鐘
主要角色 夢見童子、時空爺爺、鏡子精靈

現在回頭看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時代印記,像是角色說話時嘴巴動畫超簡略,因為當年錄音技術不成熟,配音都是後期硬配上去的。動作戲也充滿昭和時代特有的誇張肢體語言,打鬥時一定會配上「咚!啪!」的狀聲詞。不過最讓人懷念的還是那種純手工的溫度感,現在的CG動畫再精緻,也很難重現那種手繪的樸實魅力。

當年的小朋友放學回家最期待就是看童子又去了什麼奇幻世界,雖然畫質以現在標準來看簡直是馬賽克等級,但那種單純的快樂是現在很難體會的。聽說當年為了趕播出進度,製作組常常熬夜到天亮,有幾集甚至來不及上色就直接播出黑白畫面,結果被觀眾抗議到不行,後來還緊急重製呢!

誰創作了夢見童子?帶你認識幕後製作團隊,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ACG圈引起不少討論。這部充滿台灣民俗元素的奇幻作品,其實是由一群深耕本土文化的創作者聯手打造,今天就來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

說到夢見童子的製作團隊,核心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囡仔。導演阿凱從小在台南廟口長大,把童年聽到的乩童故事和宮廟文化完美融入動畫裡。他特別擅長用現代視覺語言重新詮釋傳統元素,像是把八家將臉譜變成超潮的角色設計。編劇小孟則是台北文青代表,為了寫劇本還特別跑去鹿港住三個月,跟當地老師傅學糊紙工藝,難怪故事裡的喪葬習俗細節這麼到位。

這部作品的技術團隊也超厲害,光是看這張主要成員表就知道陣容有多堅強:

職位 姓名 代表作 專長特色
導演 林冠凱 《陣頭少年》 民俗現代化改編
編劇 孟祥熙 《通靈少女》 本土奇幻敘事
美術 王品萱 《返校》遊戲版 台式恐怖美學
配樂 吳志寧 929樂團 民謠電子混搭

特別要提的是配樂吳志寧,他把北管鑼鼓和電子節奏混在一起,創造出超魔性的片頭曲。還有美術指導品萱,那些精緻的紙紮場景都是她帶著團隊一筆一畫刻出來的,聽說為了研究傳統工法,還特地去拜師學糊紙偶呢。這些幕後工作者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們願意花時間蹲點田調,把台灣在地文化吃透後再用新世代語言呈現出來。

夢見童子 アニメ

最近有網友在問「夢見童子上映時間?回顧1958年動畫史」,這部經典作品其實是日本動畫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說到1958年,那可是動畫產業剛起步的黃金年代,當時的製作技術雖然簡單,卻充滿了手工繪製的溫度,跟現在電腦動畫的感覺完全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看看那個年代的動畫有哪些特別之處。

先來個小表格整理1958年前後的重要動畫作品:

年份 作品名稱 國家 特色
1956 白蛇傳 日本 東映動畫首部彩色長篇
1958 夢見童子 日本 手塚治虫參與製作
1960 西遊記 中國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代表作

1958年推出的《夢見童子》在當時可說是相當前衛的作品,雖然畫風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有點復古,但故事內容卻很有深度。那時候的動畫師都是用手繪一格一格畫出來的,光是背景就要花上好幾天,跟現在用電腦軟體製作的速度根本不能比。不過正是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方式,讓每部作品都充滿獨特的藝術氣息。

說到當年的動畫技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賽璐璐片的運用。動畫師要先在透明的賽璐璐片上描繪人物,再疊加在背景上拍攝,這種工法現在幾乎看不到了。而且1950年代的動畫常常會加入一些實驗性的表現手法,像是抽象的背景設計或誇張的人物動作,這些都是後來動畫發展的重要養分。現在回頭看這些老動畫,反而能感受到一種純粹的創作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