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吃飯碗容量怎麼挑?台灣人最愛碗公大小全攻略
每次盛飯都覺得飯量很難抓嗎?其實吃飯碗容量真的會影響我們的食量耶!台灣人最愛用的碗公從300ml到500ml都有,但你知道自己平常吃的份量到底適合哪種嗎?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實用的話題~
先來看看常見的吃飯碗容量對照表,這樣下次買碗就不會買錯啦:
容量(ml) | 適合對象 | 飯量參考 | 常見材質 |
---|---|---|---|
250-300 | 小鳥胃女生 | 半碗飯左右 | 陶瓷、美耐皿 |
350-400 | 一般成人 | 8分滿約1碗飯 | 陶瓷、玻璃 |
450-500 | 食量大或愛喝湯的人 | 滿碗飯+配菜空間 | 強化瓷、陶器 |
600以上 | 大食量或多人分享 | 兩碗飯或湯麵 | 不鏽鋼、陶鍋 |
我自己最愛用400ml左右的碗,因為裝一碗飯剛剛好,要加點配菜也有空間。而且這種size的碗拿起來手感最好,不會太重也不會太小。記得阿嬤以前都說「碗要拿得穩,吃飯才會香」,真的是有道理餒!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碗的深度也會影響吃飯的感覺。淺碗適合裝炒飯、拌麵這種要拌開的食物;深碗就很適合喝湯或吃燴飯。我最近發現ikea有款碗深度剛好,裝什麼都很方便,不會湯汁噴得到處都是。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以前去日本玩的時候,他們的飯碗都超小一個,大概只有250ml吧!難怪日本人吃飯都要添好幾次。台灣人習慣用大一點的碗,一次裝多點比較有飽足感。不過營養師朋友說,其實用小碗慢慢吃反而比較不會吃過量,這招對想控制體重的人很有用喔!
吃飯碗容量怎麼選?台灣人最愛的尺寸大公開
每次去餐具行挑碗,看到各種尺寸是不是讓你很頭痛?其實台灣人吃飯碗的選擇可是有學問的喔!從阿嬤家的古早味陶瓷碗到現在流行的日式丼飯碗,容量大小直接影響吃飯的滿足感。今天就來分享台灣人最愛的幾種碗公尺寸,讓你下次選購時不再選擇困難。
先來說說最常見的家庭用碗,這種碗直徑約12公分、高度6公分左右,容量大概是300ml。這種尺寸超萬用,裝飯、裝湯都剛好,不會太大讓飯菜涼得快,也不會小到要一直添飯。很多台灣家庭都是用這種尺寸的碗,尤其是傳統陶瓷碗幾乎都是這個大小,吃起來特別有家的感覺。
碗的類型 | 直徑(公分) | 高度(公分) | 容量(ml) | 適合用途 |
---|---|---|---|---|
標準飯碗 | 12 | 6 | 300 | 日常吃飯 |
大湯碗 | 15 | 8 | 500 | 湯麵、餛飩 |
小點心碗 | 10 | 5 | 200 | 甜湯、小菜 |
丼飯碗 | 14 | 7 | 400 | 蓋飯、拌飯 |
如果是愛吃麵食的朋友,建議可以準備大一點的湯碗。這種碗直徑約15公分、容量500ml左右,裝牛肉麵、餛飩麵才不會湯汁溢出來。很多麵店都是用這種size的碗,吃起來特別過癮。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碗裝白飯的話,份量會有點多,除非你是大食量的人,不然可能會吃太撐。
最近幾年很流行的日式丼飯碗也是不少台灣人的新寵,這種碗比一般飯碗稍大,直徑約14公分、容量400ml,裝親子丼、豬排丼這類料理剛剛好。碗身比較深,拌飯的時候食材不容易掉出來,而且視覺上看起來份量十足,拍照起來特別好看。很多年輕人家裡都會準備一兩個這種碗,偶爾想換換口味時就很方便。
為什麼台灣人吃飯碗都選這個容量?專家解析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台灣人吃飯習慣配菜,一碗飯的量剛好可以搭配三到四道菜,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這種容量設計其實是經過長時間演變下來的,既符合我們的食量,又能讓飯菜比例達到最佳平衡。
說到吃飯碗的容量,其實有個很妙的巧合。根據專家的調查,台灣人最常使用的飯碗容量大約是250-300ml,這個大小剛好可以裝下一碗白飯加上適量的配菜。而且這種容量的碗拿在手上也很順手,不會太重也不會覺得太小,吃起來剛剛好。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不同容量飯碗的使用情境,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台灣人特別偏愛這個size:
容量(ml) | 適用情境 | 使用頻率 |
---|---|---|
200以下 | 兒童碗、點心碗 | 較少 |
250-300 | 日常正餐 | 最常用 |
350-400 | 大食量者 | 次常用 |
450以上 | 公碗、湯碗 | 特殊場合 |
其實這種容量的選擇也跟台灣的飲食文化有關。我們習慣「飯是主食」的吃法,所以碗的大小要以能裝適量白飯為主。太大碗的話飯會冷掉,太小碗又得一直添飯很麻煩。而且這個容量剛好可以讓米飯保持最佳溫度,不會因為裝太少而涼得快,也不會因為裝太多而吃不完。
另外一個有趣的原因是,這個容量的碗跟台灣傳統的「飯碗」大小很接近。老一輩的人常說「吃飯要有飯碗的樣子」,指的就是這種不大不小的size。現在雖然有很多新式餐具,但大家還是最習慣用這個容量的碗來吃飯,可能是因為從小用到大,已經變成了一種飲食習慣了。
吃飯碗容量影響食量?營養師教你正確挑選
最近有網友在PTT上討論「換小碗真的會吃比較少嗎?」這個話題引起熱議。其實根據台北醫學大學的研究發現,碗的大小真的會影響我們的食量,特別是習慣把碗裝滿的人,用大碗不知不覺就會多吃20%的飯量。營養師建議,與其靠意志力控制份量,不如直接換成適合的餐具更實際。
常見碗容量對照表
碗型 | 直徑(cm) | 容量(ml) | 適合對象 |
---|---|---|---|
兒童碗 | 10-12 | 200-250 | 幼兒、減重人士 |
標準飯碗 | 13-15 | 300-350 | 一般成人 |
大湯碗 | 16-18 | 500-600 | 運動量大者 |
超級大碗 | 19以上 | 800+ | 不建議日常使用 |
營養師林小姐分享,她輔導的個案中,很多上班族都用錯碗。「很多人用泡麵碗吃飯,那種碗容量動輒600ml,裝滿白飯熱量就破表了。建議改用直徑13-15公分的標準碗,裝八分滿大約是250-300克飯量,剛好是一餐適合的澱粉攝取量。」
除了碗的大小,材質也要注意。陶瓷碗比不鏽鋼碗更能保持食物溫度,讓吃飯速度自然放慢。有些民眾愛用美觀的日式大丼碗,但這種碗底部寬、邊緣斜,容易讓人低估實際裝盛量。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拿量杯測試,把水倒入常用飯碗,就知道自己平時到底吃了多少ml的飯。
挑選飯碗時,可以把握幾個原則:單手拿取不費力、碗緣不要太寬、深度適中。現在市面上也有專門設計的健康控量碗,內側有刻度標示,對需要嚴格控制份量的糖尿病患者或減重族特別實用。記住,換個碗不會立刻變瘦,但絕對是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