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各位台灣的朋友們,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個很有意思的古代科舉制度——二甲傳臚。這個詞聽起來有點文謅謅的,但其實就是科舉時代第二甲進士傳唱名次的儀式啦!在古代,能夠考上進士已經很厲害了,而二甲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地位僅次於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說到二甲傳臚的流程,其實超級講究的。考試放榜那天,所有上榜的進士都要穿著正式官服,在皇宮外排排站好。然後由禮部的官員一個一個唱名,這個過程就叫做「傳臚」。被唱到名字的進士要出列行禮,超級有儀式感的!而且二甲第一名(也就是傳臚)特別重要,因為他負責帶領其他二甲進士進行後續的謝恩禮儀。
科舉名次 | 稱號 | 人數 | 備註 |
---|---|---|---|
一甲 | 進士及第 | 3人 | 狀元、榜眼、探花 |
二甲 | 進士出身 | 數十人 | 第一名稱傳臚 |
三甲 | 同進士出身 | 百餘人 | 最後一階 |
古代讀書人為了這個二甲傳臚可是拚了老命在準備考試。想想看,科舉三年才舉辦一次,競爭超級激烈的。能夠考上二甲的人,通常都是學問紮實、文章寫得特別好的。而且考上之後,馬上就能當官,對很多寒門子弟來說,這根本就是翻身的大好機會啊!
現在我們雖然不用考科舉了,但這種拚搏的精神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就像現在很多人為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也是拚命讀書、考證照。只不過古代人是在考八股文,我們是在考學測、指考,或是準備各種專業考試。時代在變,但追求更好的生活這個目標,從古到今都沒變過呢!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古代的考試制度真的超級嚴格。考生要待在小小的號舍裡好幾天,不能隨便走動,連上廁所都有規定。而且考試期間還要自己帶食物,想想就覺得好辛苦。但就是因為這麼嚴格,能夠考上二甲傳臚的人,才會特別受到尊敬啊!
二甲傳臚是什麼?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科舉故事
大家常聽到「二甲傳臚」這個詞,但你知道它背後其實藏著超有趣的科舉故事嗎?在清朝時期,科舉考試可是讀書人翻身的重要機會,而「二甲傳臚」就是殿試後公布名次的隆重儀式。想像一下,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考生,終於等到這天在皇宮前聽唱名的場景,光用想的就覺得超緊張!
當時的科舉分三甲,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而二甲就是接下來的精英們。傳臚官會用超宏亮的聲音一個一個唱出上榜者名字,從皇宮門口傳到長安街上,整個過程超有儀式感。有趣的是,台灣在清朝時期也有不少讀書人參加科舉喔!像淡水廳的陳維英就是道光年間的二甲進士,這些故事都是我們台灣人的文化記憶呢~
科舉等級 | 名額 | 稱號 | 備註 |
---|---|---|---|
一甲 | 3人 | 狀元/榜眼/探花 | 直接授官 |
二甲 | 不定 | 進士出身 | 需再參加朝考 |
三甲 | 不定 | 同進士出身 | 地位較二甲低 |
說到這個「傳臚」的過程,其實超講究的!不僅要選聲音洪亮的官員擔任傳臚官,連站位和傳唱方式都有嚴格規定。名字從宮內傳到宮外,要經過好幾道關卡,每道關卡都會有人接力喊出名字,確保所有人都能聽到。這種設計除了展現皇家威儀,也是為了讓落榜的考生心服口服,畢竟大家都親耳聽到名單了嘛~
你知道嗎?台灣現存最古老的進士第就在台南,是乾隆年間的進士王得祿宅第。這些歷史建築見證了台灣文人在科舉路上的努力,下次去台南玩的時候,不妨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當年這些讀書人金榜題名時的風光!現在想想,我們考試後在網路上查榜的緊張感,跟古人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為什麼古代讀書人超愛二甲傳臚這個稱號?其實這跟科舉制度的特殊地位有關。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是寒門子弟翻身的重要途徑,而「二甲傳臚」指的是殿試後,由皇帝親自宣布的第二甲進士名次,這個稱號不僅代表學問受到最高認可,更意味著仕途從此平步青雲,難怪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啊!
古代科舉制度中,二甲傳臚的地位有多重要?看看下面這個比較表就懂了:
名次等級 | 稱號 | 錄取人數 | 授官起點 |
---|---|---|---|
一甲 | 進士及第 | 3人 | 翰林院修撰/編修 |
二甲 | 傳臚 | 數十人 | 翰林院庶吉士 |
三甲 | 同進士出身 | 百餘人 | 地方知縣或部院主事 |
從表格可以看出,雖然二甲傳臚不是頂尖的一甲三人,但比起三甲的同進士出身,他們有更大機會進入翰林院這個「宰相搖籃」。翰林庶吉士經過三年培養後,往往能快速晉升為朝廷要員,這種「鍍金」效果讓二甲傳臚成為性價比超高的選擇。而且傳臚這個稱號聽起來就很有面子,在官場上自我介紹時說「在下是某某科二甲傳臚」,馬上就能讓人肅然起敬呢!
當時的讀書人為了這個稱號可是拚盡全力,因為二甲傳臚不僅能光宗耀祖,實際利益也很誘人。比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就是二甲傳臚出身,後來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清代紀曉嵐也是二甲第四名,最後成為《四庫全書》總纂官。這些成功案例讓考生們覺得,只要擠進二甲行列,人生就成功了一半。考試放榜時,那些得知自己位列二甲的舉子們,常常當場喜極而泣,比現代人考上公務員還激動啊!
二甲傳臚在古代科舉到底有多厲害?原來是超級學霸才有的頭銜!
每次看古裝劇都會聽到「二甲傳臚」這個稱號,聽起來就很威!但你知道在古代科舉制度裡,這個頭銜到底代表什麼等級的成就嗎?簡單來說,能拿到這個稱號的人,根本就是全國前幾名的超級學霸,比現在考上臺大醫科還難上幾十倍啊!
科舉考試就像現在的聯考,但難度根本不在同一個層級。整個考試分好幾關,從童試、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一關都在淘汰人。能進到最後殿試階段的考生,基本上已經是全國最頂尖的讀書人了。而「二甲傳臚」就是在殿試中排名特別優秀的人才能獲得的稱號,大概就是全國第二到第十名左右的概念。
科舉等級 | 相當於現代 | 錄取人數 | 備註 |
---|---|---|---|
三甲 | 普通大學畢業 | 數百人 | 稱「同進士出身」 |
二甲 | 臺清交等級 | 約7-10人 | 稱「傳臚」 |
一甲 | 超級學霸 | 僅3人 | 狀元、榜眼、探花 |
要知道在古代,能考上進士就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更別說是二甲傳臚這種等級。這些人不僅學問好到爆炸,寫文章、對對子樣樣精通,還要長得端正(古代也看顏值的!)。考上後直接進翰林院,等於是國家重點培養的未來高官,前途一片光明。很多歷史上的名臣像是張居正、曾國藩,當年可都是二甲傳臚出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