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腹瀉:常見成因與應對措施
腹瀉,俗稱「拉肚子」,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特徵為糞便稀薄(含水量超過 85%)、排便次數增加(超過每天 3 次)、排便量增加(超過每天 200 克)。
成因
腹瀉的主要成因與胃腸道疾病有關,包括:
- 急性腸胃炎: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噁心或嘔吐、發燒等。
- 慢性胃腸疾病:如慢性胃炎、腸炎、胃腸息肉或腫瘤,可導致反覆腹瀉、食慾降低、消化不良、身體消瘦等。
- 肝臟疾病:如急慢性的肝炎或肝腫瘤,會導致肝功能下降、膽汁無法順利排泄,引發腹瀉。
- 膽囊疾病:如膽囊炎、膽囊結石或膽囊癌,可影響膽汁分泌,導致脂肪消化不良而腹瀉。
分類
腹瀉可按病程分為急性腹瀉(持續 2-3 周)和慢性腹瀉(持續 4 周以上)。
類型
慢性腹瀉可根據大便性狀分為:
- 水樣瀉:大便呈水樣,原因可能是腸道滲透性問題。
- 脂肪性腹瀉:大便呈脂肪狀,原因可能是膽汁無法正常排泄。
- 炎症性腹瀉:大便中混有血液和膿液,原因可能是腸道發炎。
處理方式
一般而言,急性腹瀉可通過藥物治療。慢性腹瀉的治療則依成因而異,包括:
- 改變飲食習慣:避免甜食、高油、高鹽食物。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預防脱水。
- 藥物治療:針對特定成因使用抗生素、止瀉藥等。
- 手術治療:針對腸道結構異常或膽囊疾病等。
就醫時機
出現以下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腹瀉持續 2 周以上
- 大便呈綠色或黑色
- 出現發燒、嘔吐、脱水等症狀
經常腹瀉原因:找出潛在因素以改善症狀
經常腹瀉是指每天排便超過三次,且糞便異常稀薄或水樣。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可由多種因素造成。瞭解經常腹瀉原因對於改善症狀至關重要。
感染
感染是最常見的經常腹瀉原因之一。病原體包括:
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
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埃可病毒
寄生蟲:賈第蟲、隱孢子蟲
過敏和不耐受
某些食物和物質會引發過敏或不耐受,導致經常腹瀉。常見的過敏原和不耐受物質包括:
乳製品:乳糖不耐受
小麥:乳糜瀉
大豆:大豆過敏
情緒壓力
壓力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經常腹瀉。這種情況稱為應激性腸道症候羣 (IBS)。
其他原因
其他可能導致經常腹瀉的原因包括:
炎症性腸道疾病 (IBD):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
腸易激綜合症 (IBS)
甲狀腺功能亢進
藥物副作用:抗生素、化療藥物
如何找出經常腹瀉原因
找出經常腹瀉原因需要採取以下步驟:
病史檢查:醫師將詢問您的症狀、病史和飲食習慣。
身體檢查:醫師將檢查腹部是否有異常或壓痛。
糞便檢查:糞便檢查可檢查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不耐受。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可檢查甲狀腺功能或其他潛在疾病。
影像檢查: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 X 光檢查、超音波或內視鏡檢查來評估結腸。
治療計劃
治療計劃將基於經常腹瀉原因。治療可能包括:
感染: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或抗寄生蟲藥物
延伸閲讀…
拉肚子拉成習慣,當心是你的身體出了這6 種狀況
拉肚子怎麼辦?拉肚子原因3疾病,醫師教拉肚子吃什麼
過敏或不耐受:避免接觸過敏原或不耐受物質
壓力:壓力管理技巧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將根據具體原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