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石敢當:驅邪鎮煞的古老信仰
石敢當,意指「抵擋鬼邪」,是一種設置於三岔路口、橋樑公路或住宅門前的石碑或石頭,具有驅邪、鎮宅、保平安等功用。
中國沿海地區漁業興盛,石敢當除了擋煞鎮宅,還兼具定風防災的功能。澳門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石敢當信仰由此流傳,當地居民紛紛立石敢當於街道、橋道要沖以求平安。
在蓮溪邊的新橋旁,有一座石敢當行台,供奉著石敢當神位。根據《創建石敢當公所碑記》記載,行台由「香山澳門新橋街眾」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倡建,歷經多年集資,終於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
石敢當行台大門左對面的「橋頭土地公公」神龕推測,行台應與「新橋」相鄰。加上碑文記載行台「路接蓮溪,門襟鏡海」,推斷行台前應有蓮溪經過,且位置正好位於橋頭,符合石敢當安置的特點。
石敢當行台落成至今已近120年,是中國境內罕有的以石敢當為主神供奉的廟宇,見證了中國傳統民間信俗在澳門的傳承延續。
石敢當位置與分佈
位置 | 功用 |
---|---|
三岔路口 | 防止邪靈入侵 |
橋樑公路 | 保護過往行人、車輛 |
住宅門前 | 鎮宅避煞 |
石敢當的庇護:相機鏡頭下的古老護符
導言
走在台灣的街衢巷弄間,總會不經意瞥見一塊刻著「石敢當」字樣的石碑或雕刻,宛如隱匿於城市中的古老護符,默默守護著這塊土地。它們的造型各異,有的方正莊嚴,有的雕刻精緻,但儘管外觀有所差異,其共同的使命卻無二致:鎮煞驅邪,保佑平安。
本文將深入探討石敢當文化,並透過鏡頭捕捉這些庇護之物的不同樣貌,帶您一窺它們背後藴含的信仰與祈願。
石敢當的起源與意義
石敢當源自於中國古代的「敢為」神靈,相傳是一位性格勇猛的神將,敢於與邪魔惡鬼對抗。人們為了祈求其庇護,遂以石材雕刻成其形像,放置於街道或房屋前方,作為驅邪避煞的鎮物。
在台灣,石敢當的信仰隨着漢人移民而傳入,並逐漸演變出獨特的在地風貌。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其上的題字,除了一般的「石敢當」外,還有許多富有寓意或吉祥語詞,反映了台灣民間信仰的豐富內涵。
題詞 | 寓意 |
---|---|
敢擋煞 | 直面邪魔,擋住煞氣 |
太歲當頭座 | 祈求太歲庇護,化解厄運 |
天官賜福 | 祈求天界神明賜予福氣 |
福祿壽 | 象徵福祿壽三全,祈求人生美滿 |
五路財神 | 招財進寶,祈求事業興旺 |
形形色色的石敢當
台灣各地石敢當的造型千變萬化,或方正,或圓潤,或雕刻精緻,或樸素無華。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有:
- 豎石型:石材豎立於地面,正面刻有題字。
- 橫條型:石材平躺在地面,中間刻有題字。
- 抱鼓型:石材雕刻成鼓狀,中央刻有題字。
- 避邪獸型:石材雕刻成獸頭或其他避邪動物的形狀。
- 特定造型:如八卦型、錢幣型、龜甲型等。
由於台灣地緣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石敢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
- 南部地區:石敢當多為豎石型,題字多為「石敢當」或「敢擋煞」。
- 中部地區:石敢當造型多樣,橫條型較為常見,題字也較為豐富多變。
- 北部地區:石敢當多為抱鼓型,題字多以吉祥語為主。
石敢當的文化傳承與守護
石敢當不僅是信仰的象徵,更是台灣民間藝術的瑰寶。其題字和造型反映了台灣民間信仰的演變和在地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隨著都市化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石敢當面臨被拆除或遺失的命運。有識之士憂心忡忡,積極推動石敢當的文化傳承和守護工作。各地政府陸續將石敢當列為文化資產,並進行保護和修復。同時,民間團體也舉辦相關講座和活動,普及石敢當文化知識,喚起社會大眾對其重要性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