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烏紗:古代中國官吏的頭飾
朝代 | 形制變化 | 官員服戴 |
---|---|---|
明代 | 專指官帽,形似幞頭,後山高聳,雙翅寬窄依官階而異 | 常服,代稱官位 |
宋元 | 高屋帽仍為常服,詩人蘇軾戴短簷帽引風潮,稱「子瞻樣」 | 無 |
唐代 | 天子百官與平民皆可戴,文人詩句多提及,與白接鬵同為日常便帽 | 無 |
隋代 | 烏紗高屋帽為官服,隋文帝曾穿著入朝 | 朝官 |
南北朝 | 發明幞頭,以利披發馳射,唐時加入襯冠、花樣帽翅,逐漸演變成烏紗帽 | 無 |
東晉 | 烏紗高屋帽為宮廷與庶民通用 | 宮官與士庶 |
烏紗,亦稱烏紗帽或紗帽,自東晉開始風行於華夏大地,歷時千餘年。其形制歷經變遷,但始終覆以烏紗,並傳播至鄰近諸國。
唐代幞頭改良,頭飾內加入硬襯,帽翅更新,面料改為硬質的漆紗,最終形成烏紗帽。初期出現的烏紗高屋帽,為宮廷與庶民通用,後隋代將其列為官服。唐代天子百官與平民皆可戴烏紗帽,成為日常便帽。宋元時期高屋帽仍是士庶常服。
明代烏紗帽專指官帽,外觀近似唐幞頭,後山高聳。明世宗時期,帽翅長短與寬窄依據官階而定。烏紗帽自此成為官位的象徵。
清軍入關後,下達易服令廢除烏紗帽。至此,烏紗帽在華夏國度中走入歷史。
烏紗帽:官場文化與象徵
烏紗帽,作為歷代官員的標誌性著裝,不僅僅是一種頭飾,更藴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它既是官職權力的象徵,也是官員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標誌。
起源與演變
朝代 | 烏紗帽樣式 |
---|---|
唐朝 | 平頂圓形,上飾兩扇,名「展角巾」 |
北宋 | 帽頂為六角形,兩扇變小 |
南宋 | 帽頂變矮,帽沿外翻 |
元朝 | 帽頂平,帽沿上卷 |
明朝 | 帽頂呈方正或六角形,帽沿平折 |
清朝 | 帽頂改為半球形,帽沿仍舊平折 |
官階區分
明清時期,烏紗帽的樣式、質料和花色都有一定的規範,用於區分不同的官階。
官階 | 烏紗帽樣式 | 花色 |
---|---|---|
一品 | 紗帽頂為正紅色,帽沿為紅色或紺色 | |
二品 | 紗帽頂為紫色,帽沿為紅色或紺色 | |
三品 | 紗帽頂為藍色,帽沿為紅色或紺色 | |
四品 | 紗帽頂為綠色,帽沿為紅色或紺色 | |
五品 | 紗帽頂為黑色,帽沿為紅色或紺色 | |
六品 | 紗帽頂為黑色,帽沿為淺紅色 | |
七品 | 紗帽頂為黑色,帽沿為深青色 | |
八品 | 紗帽頂為青色,帽沿為深青色 | |
九品 | 紗帽頂為黑色,帽沿為青色 |
社會地位與身份
烏紗帽不僅是官職權力的象徵,更是官員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標誌。在古代社會,官員佩戴烏紗帽出行,往往會受到百姓的敬重和禮遇。同時,烏紗帽也成為了一種社會等級的劃分標誌。
官場文化
在傳統的官場文化中,烏紗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加官進爵:當官員獲升時,通常會舉行加官進爵儀式,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便是「頂戴烏紗」。
- 罷官奪職:當官員觸犯法律或違背道德時,朝廷會下令罷官奪職,其中一個具體措施便是摘下烏紗帽。
- 烏紗事件:古代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與烏紗帽有關的事件,這些事件往往反映了官場的鬥爭和官員的德行。
小結
烏紗帽作為一種官場文化與象徵,其內涵豐富而深遠。它不僅是官職權力的象徵,更是官員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標誌。同時,它也在傳統的官場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瞭解烏紗帽的文化內涵,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國的官場文化和社會體系。
延伸閲讀…
烏紗帽_百度百科
烏紗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