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一個漢族姓氏,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
人口計算是亞洲姓氏之一[1][2][3][4]。
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二大姓[注 1],於香港李姓是第四大氏;於澳門李姓是第一大氏;於台灣李姓是第五大氏。
李姓朝鮮半島及越南是見姓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區別其他同音姓,説“木子李”、“十八子李”。
李姓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5]
中國,2016年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 李姓佔中國漢族人口7.94%,9530萬排名第一。
河南省是中國李氏第一大省,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雲南5個省區中李姓是當地第一姓氏。
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發源地。
中國歷史上,唐朝是李氏鼎盛時期,有“天下李”稱。
在台灣,李姓第五姓氏[6],分佈多縣市宜蘭縣、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雲林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
李姓有多種羅馬拼音拼法。
除國語羅馬字李姓譯作“Lii”外,其他華語拼音中“Li”“李”字標準譯音,但於“Lee”拼法是英語姓氏,故漢語李姓習慣上譯“Lee”(名字中李譯Li)。
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後,現代中國大陸統一依漢語拼音譯做“Li”。
香港李姓主要有“Lee”、“Li”及“Lay”三種拼法,而澳門有“Lee”、“Li”及“Lei”,“Lii”國語羅馬字,“Lay”粵語拼音,而“Lei”葡萄牙語譯音。
在台灣人名中李姓主要有“Lee”與“Li”兩種拼法,其中“Lee”慣用拼法,如李登輝(Lee Teng-hui)。
韓民國,李姓(韓語:이 i ?)主要譯作“Lee”,如李明博(Lee Myung-bak),其他有“Yi”、“I”、“Rhee”拼法。
李氏家族代表首爾景福宮李氏王族,外國人稱呼李氏朝鮮。
北韓,李姓(韓語:리 ri ?)譯作“Ri”。
越南,李姓拼作“Lý”。
其它亞洲國家及歐美國家存在非華人傳統姓氏漢語拼音“Lee”流傳於歐洲範圍內多年歐洲姓氏。
2018年: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依託目前全世界、覆蓋全國近14億人口人口信息系統,採用大數據技術,2018年公安機關登記全國姓氏和新生兒姓名用字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故大部分歐洲裔或外族歸化中文語系國家時國籍掛上“李”這個漢字。
此外,英語姓氏“Leigh”翻譯作“李”。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後顓頊帝高陽氏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官職名氏。
堯時,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獄官)職務,其子伯益賜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職務,其子孫當時習慣,官為氏,稱理氏。
依高亨等人的説法,李姓不是“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
這種説法主要源於老子姓氏考證,認為老子姓李而姓,李姓源於老姓。
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説法:“當時人普通稱謂,老聃老字是他氏族名稱,因為當時稱子,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是氏族下面加子字”,“老聃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痕跡。
”(唐蘭:《老聃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説:老子並姓李,而是姓。
郭沫若、馬敍倫、陳獨秀人唐蘭説。
高亨音韻學角度引證甚詳,此説有進一步考證。
高亨《老子正詁·前記》中説:、李一聲轉,老子原姓老,後音同變為李,非有二。
他列出四條證據:
先秦時期,李姓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其活動地域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各地遷移階段。
秦始皇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
李耳後裔入甘肅,發展隴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為趙郡李氏名家。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國姓,各地有李氏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福建和海南。
明朝時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李姓有560萬人,佔全國人口7.2%,排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
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佔全國李姓人口11.6%。
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佔全國李姓人口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地。
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
這個地方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當今中國,人口數排名前兩位是李姓和王姓,但是哪個才是第一,有多種説法,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會發生變化。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李姓中國百家姓排名中列第一位。
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佔全國漢族人口7.9%。
1、王姓:佔全國漢族人口7.25%。
地區而言,王姓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8%以上,而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8%,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4%左右。
2、李姓:佔漢族人口7.19%,人口眾多。
王,李,張,劉,陳,楊,黃,吳,趙,周,徐,孫,馬,朱,胡,林,郭,何,,羅。
1.李姓-佔中國漢族人口 7.94%=95,300,000人。
2.王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7.41%=88,900,000人。
3.張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7.07%=84,800,000人。
4.劉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5.38%=64,600,000人。
5.陳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4.53%=54,400,000人。
6.楊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3.08%=37,000,000人。
7.趙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2.29%=27,500,000人。
8.黃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2.23%=26,800,000人。
9.周姓 -佔中國漢族人口 2.12%=25,400,000人。
10.吳姓-佔中國漢族人口 2.05%=24,600,000人。
李耳後裔入甘肅,發展隴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為趙郡李氏名家。
(一) 姓氏6150個,「百家姓」佔人口總量85%統計,目前全國姓氏共計6150個。
傳統意義上「百家姓」,佔全國户籍人口總量85%。
統計,全國共有23個姓氏户籍人口數量超過一千萬。
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數量超過1億。
王、李、張、劉、陳5個姓氏户籍人口數量佔據頭五把「交椅」。
「王」姓户籍人口數量「李」姓多61萬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爭延續。
排名第101位「賴」姓排名第100位「湯」姓4.3萬人,未來躋身「百家姓」大有希望。
《通志氏族四》:「王氏,天子裔,所出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王,有子姓王,有虜姓王。
」原來王氏裏好些漢族帝王後裔外,有其他民族稱王來。
説虞舜媯姓來:「出於北海、陳留者,曰舜後。
其諸田,秦滅,人號王家。
此媯姓王」。
殷商王族子姓:「出於汲郡者曰王子比干後。
此子姓王。
」這些氏族因為先秦時祖先作過王,所以時人號曰「王家」。
秦後統治者叫皇帝,會有「王家」稱了。
但有許多非漢族「王氏」加進來。
原因一:唐朝習慣功臣以及歸附少數民族首領賜李姓,並享受宗室待遇。
是中唐後,朝廷軍力削弱,招安藩鎮和少數民族,動不動賜姓,有些人自己家僕也一併改姓,導致李姓人口膨脹。
原因二: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見有李氏,有老子姓李,名耳,利貞後裔,祖上世代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
原因三:他族改姓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氏。
如,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夷後,賜當地各少數民族趙、張、楊、李姓。
如,北魏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原因四:他姓改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
據載,唐開國元勛諸立功唐國姓,賜予李氏。
如李元昊原是党項拓跋氏。
由此,李姓成為一個家族。
古代百家姓排名當朝君子姓排第一,或者族望、後裔排名。
有些姓多隨國而姓、皇帝賜姓,於特權關係,稱過王姓人口繁衍。
事實上,我國歷史上許多朝代編制了「百家姓」或「千家姓」,但不是人口多少排序,而是與 當時家族地位或姓氏讀音有關。
古代百家姓排名當朝君子姓排第一,或者族望、後裔排名。
有些姓多隨國而姓、皇帝賜姓,於特權關係,稱過王姓人口繁衍。
事實上,我國歷史上許多朝代編制了「百家姓」或「千家姓」,但不是人口多少排序,而是與 當時家族地位或姓氏讀音有關。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關於百家姓,我們聽到過但你知道昆明名門望姓嗎?你知道這些姓氏起源嗎?今天,編帶大家一起來尋根訪祖瞭解姓氏背後故事~李氏昆明第一大姓1700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姓。
姓氏是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符號。
我國擁有姓氏文化。
古代,姓和氏是分開,上古時期有姬、姚、媯、姒、姜、嬴、姞、妘八大姓。
隨著社會發展,到了父系氏族時期,氏出現,從此姓和氏融合唯一,以至出現了我們今天姓氏。
中國人口前十大姓中國百家姓排名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排前十。
1.李姓-佔中國漢族人口 7.94%=95,300,000人。
2.王姓-佔中國漢族人口 7.41%=88,900,000人。
3.張姓-佔中國漢族人口 7.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魏蔣沈韓楊,朱秦何呂施張」——中國流傳下來百家姓前二十四個姓氏每個人能背出來,可謂是家喻户曉地步。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什麼百家姓第一位是趙而不是錢呢?什麼全國姓李人口多,卻只能排第四呢?接下來編帶領大家一探。
延伸閱讀…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廢為平民。
其子宗敬朝中任司徒職,時人因其是王族後代稱「王家」,這支族人王為氏。
官宣:國家統計局2019年公佈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口第一大姓王,人口超1億人。
山東省百家姓排名前十位是:王、張、李、劉、孫、趙、楊、陳、徐、馬。
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於每14人中,有一人姓王。
李姓是一個漢族姓氏,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
人口計算是亞洲姓氏之一[1][2][3][4]。
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二大姓[註 1],於香港李姓是第四大氏;於澳門李姓是第一大氏;於台灣李姓是第五大氏。
李姓朝鮮半島及越南是見姓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區別其他同音姓,説“木子李”、“十八子李”。
李姓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5]
中國,2016年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 李姓佔中國漢族人口7.94%,9530萬排名第一。
河南省是中國李氏第一大省,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雲南5個省區中李姓是當地第一姓氏。
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發源地。
中國歷史上,唐朝是李氏鼎盛時期,有「天下李」稱。
在台灣,李姓第五姓氏[6],分佈多縣市宜蘭縣、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雲林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
李姓有多種羅馬拼音拼法。
除國語羅馬字李姓譯作「Lii」外,其他華語拼音中「Li」「李」字標準譯音,但於「Lee」拼法是英語姓氏,故漢語李姓習慣上譯「Lee」(名字中李譯Li)。
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後,現代中國大陸統一依漢語拼音譯做「Li」。
香港李姓主要有「Lee」、「Li」及「Lay」三種拼法,而澳門有「Lee」、「Li」及「Lei」,「Lii」國語羅馬字,「Lay」粵語拼音,而「Lei」葡萄牙語譯音。
在台灣人名中李姓主要有「Lee」與「Li」兩種拼法,其中「Lee」慣用拼法,如李登輝(Lee Teng-hui)。
韓民國,李姓(韓語:이 i ?)主要譯作「Lee」,如李明博(Lee Myung-bak),其他有「Yi」、「I」、「Rhee」拼法。
李氏家族代表首爾景福宮李氏王族,外國人稱呼李氏朝鮮。
北韓,李姓(韓語:리 ri ?)譯作「Ri」。
越南,李姓拼作「Lý」。
其它亞洲國家及歐美國家存在非華人傳統姓氏漢語拼音「Lee」流傳於歐洲範圍內多年歐洲姓氏。
只是發音中國傳統漢姓「Li」發音符合。
故大部分歐洲裔或外族歸化中文語系國家時國籍掛上「李」這個漢字。
此外,英語姓氏“Leigh”翻譯作“李”。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後顓頊帝高陽氏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官職名氏。
堯時,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獄官)職務,其子伯益賜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職務,其子孫當時習慣,官為氏,稱理氏。
依高亨等人的説法,李姓不是「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
這種説法主要源於老子姓氏考證,認為老子姓李而姓,李姓源於老姓。
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説法:“當時人普通稱謂,老聃老字是他氏族名稱,因為當時稱子,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是氏族下面加子字”,“老聃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痕跡。
”(唐蘭:《老聃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説:老子並姓李,而是姓。
郭沫若、馬敍倫、陳獨秀人唐蘭説。
高亨音韻學角度引證甚詳,此説有進一步考證。
高亨《老子正詁·前記》中説:、李一聲轉,老子原姓老,後音同變為李,非有二。
他列出四條證據:
先秦時期,李姓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其活動地域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各地遷移階段。
秦始皇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
李耳後裔入甘肅,發展隴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為趙郡李氏名家。
延伸閱讀…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國姓,各地有李氏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福建和海南。
明朝時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李姓有560萬人,佔全國人口7.2%,排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
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佔全國李姓人口11.6%。
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佔全國李姓人口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地。
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
這個地方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姓名,作為中華名文化脈承之一,是人們血脈傳承根基社會人文標識。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
這規範公民姓名登記、傳承和發展中國姓名文化具有十分意義。
近年來,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深入貫徹公安數據戰略部署,推進人口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了全世界規模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14億户籍人口生命週期、遷移範圍信息化服務管理。
2018年以來,户政中心依託國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全國户籍人口(含港澳台地區)姓氏、名字和新生兒姓名用字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現2020年度全國姓名報告發佈如下。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姓氏國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中國姓氏,據《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各民族漢字記錄姓氏多達2.4萬個。
這些姓氏發展演變過程中,有消失於歷史長河中,有世代傳承延續下來,逐步形成目前6000多個姓氏。
户籍人口數量排名,2020年“百家姓”2019年相比變化。
“王”“李”“張”“劉”“陳”依舊名列前五,五大姓氏人口總數佔全國户籍總人口30.8%。
(表1)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並到公安機關進行户籍登記新生兒1003.5萬,其中男孩529.0萬,佔52.7%,女孩474.5萬,佔47.3%。
2020年“百家姓”中新生兒登記姓氏是“李”,共72.6萬人,是“顧”,1.7萬人。
(表2、表3)複姓,稱復氏,指兩個及以上漢字組成姓氏,是中華姓氏中一支。
複姓來源多,如“太史”從官名而來,“令狐”封邑命名,“東郭”居住地設定,其他還有源於職業、先祖名、族系、少數民族改姓創情形。
複姓雖然見,但因其武俠説或影視作品“愛”,大家並陌生。
目前,“歐陽”是第一複姓,有111.2萬人。
其他見複姓人數:“上官”8.8萬人、“皇甫”6.4萬人、“令狐”5.5萬人、“諸葛”4.8萬人、“司徒”4.7萬人、“司馬”2.3萬人、“申屠”1.9萬人、“夏侯”1.1萬人、“賀蘭”1.0萬人、“完顏”0.6萬人、“慕容”0.5萬人、“尉遲”0.4萬人、“孫”0.3萬人。
《民法典》第1015條明確規定: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1)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親屬姓氏;(2)因由法定撫養人以外人撫養而選取撫養人姓氏;(3)有違背公序良其他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姓氏可以遵本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我國姓氏數千年歷史演進和民族文化積澱中形成了“子(女)父姓”傳統習俗,但人們思想觀念變化,是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實施後,子女隨母姓情形有所增加,隨祖父母姓和外祖父母姓頻有出現。
2020年新生兒姓氏選取情況看,隨母姓隨父姓比例1:12。
“名字所取,根於心意,於時,因時變遷”。
每個人名字有寓意,有寄託了父母期盼,有反映出流行文化,有銘刻着時代烙印。
時代名字變化,折射了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升和思想觀念革新。
中國成立時,紀念這一具有意義歷史時刻,很多男性取名為“建國”“建華”,很多女性選用“英”“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名裏“軍”“勇”“英”“麗”,時代延續性突出。
八十年代,人名裏很多選用“偉”“磊”“靜” “麗”,反映人們追求、、生活心態。
九十年代名字則注入了文化元素,“傑”“浩”“婷”“雪”字多地被選用。
進入21世紀後,“濤”“浩宇”“”“婷”“欣怡”“梓涵”“文藝範兒”名字受歡迎。
(表4)目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外,大部分人名字多二字(單姓)、三字(單姓雙名或複姓名)或四字(複姓雙名),超出四字見。
從年代看,三字姓名佔主流。
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宗族、家族姓名文化深入人心,取名字往往帶上標識輩分字,因此二字姓名。
改革開放後,現代文化思潮影響着取名字方式,輩分觀念淡化,人們取名追求記,二字姓名人數佔上世紀六十年代7.6%增長到九十年代27.6%。
21世紀以來,人口規模增長和人口流動日益,現象多了起來,降低率,三字姓名增多,目前,三字姓名佔比超過90%,二字姓名佔比減至6.3%。
四字及其他字數姓名雖使用人數,但保持增長態勢,上世紀五十年代0.3%、0.4%提高到目前1.6%和1.7%。
2020年出生並進行户籍登記新生兒名字中,使用頻率50個字“梓”“子”“宇”“辰”“一”。
2019年相比,“玥”“伊”“昕”“可”字受到新生兒父母青睞。
(表5) 姓名文化流長,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人民羣眾高度關注。
姓名是户口登記項目,對公民身份確認關。
全國人口姓氏和姓名用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於規範姓名登記、瞭解姓氏文化變遷具有意義。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依託目前全世界、覆蓋全國近14億人口人口信息系統,採用大數據技術,2018年公安機關登記全國姓氏和新生兒姓名用字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一)姓氏6150個, “百家姓”佔人口總量85% 統計,目前全國姓氏共計6150個。
傳統意義上“百家姓”,佔全國户籍人口總量85%。
統計,全國共有23個姓氏户籍人口數量超過一千萬。
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數量超過1億。
王、李、張、劉、陳5個姓氏户籍人口數量佔據頭五把“交椅”。
“王”姓户籍人口數量“李”姓多61萬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爭延續。
排名第101位“賴”姓排名第100位“湯”姓4.3萬人,未來躋身“百家姓”大有希望。
最近30年,姓名中同時使用父姓和母姓人數增長。
1990年底,這一數據11.8萬。
2018年底,這一數據110萬。
同時使用父姓和母姓時,姓氏組合主要集中“張、王、李、楊、劉、陳、周”姓,人數排名前20主要有“張楊”“李楊”“劉楊”“王楊”“張李”。
姓名用字,往往承載着父母對子女期望,具有時代特色。
2018年,公安機關登記新生兒名字中,使用頻率50個字“梓”“宇”“子”“涵”“澤”“雨”“”“浩”“欣”“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