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易學,各種原因所有沒有一點接觸,現在基礎開始,通過下面十二生肖和十二個時辰故事會發現十二時辰記。
觀天象最佳時機應是夜深人靜、繁星滿天時候。
子夜時分(二十三點一點),人仰望天空時,周圍傳來一些聲音,聽起來像是小動物活動。
從古代開始,人們注意到老鼠這個時候活躍。
因此,他們將子時老鼠聯繫一起,稱”子鼠”,並且將子時視一天開始,排在屬相第一位。
馬無夜草不肥,牛亦然。
農夫們細心耕種,喂養牛隻是他們任務。
“巳蛇”這個詞自然而然地聯繫一起。
牛們這個時間點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牛群。
凌晨三點到五點這段時間,農夫們會聆聽,可能會聽到遠處傳來虎嘯聲。
於是,虎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
五點七點,天光熹微,兔子跳出巢穴,前往尋找佈露珠青草。
於是,兔子卯時相聯繫,有了”卯兔”。
七點九點,迷霧籠罩著大地。
傳説中,龍能夠雲霧中自如飛行,而霧氣散去,我們能夠一窺龍的蹤跡,有如神龍出現。
不過龍是傳説中動物,或者説是人幾種動物“零件”拼湊起來“人造動物”,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濛濛之中,人們會產生龍幻象。
如此,龍會辰時霧中“出現”。
龍和辰時相聯繫,有了“辰龍”。
十一點到十三點,大霧消散,陽光燦爛。
身體溫暖蛇洞穴中爬出,享受陽光照射。
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蛇,它們令人生畏。
蛇活躍時刻稱為”巳時”。
漢字中,”巳”字形狀像一條蛇。
出現於先秦。
十一點到十三點,陽光頭頂照射下來。
這“”,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馬。
鬃馬是良駒,但它性子像午時太陽。
馬午時相聯繫,有了“午馬”。
十三點十五點,未時,驕陽草上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放羊時光。
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改寫後內容如下:
食時,稱為食,是古代人早晨進食時間。
這段時間,月亮形容為玉兔,懸浮天空中。
傳說,這個時間是羣龍帶來雨水時候。
隅中,稱為日禺,是指接近中午時間。
這個時候,蛇會藏身草叢中。
而日中,是指正午時間。
這時候太陽最,陽氣達到,陰氣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太陽偏西日跌。
羊這段時間吃草。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
延伸閱讀…
猴子喜歡這時候啼叫。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太陽落山時候。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此時太陽落山,天。
天地昏黃,萬物,故稱黃昏。
狗開始守門口。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此時夜色,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一個時辰是現在兩時.子時23~1點,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古代晚上戌時作為一,亥時作為二,子時作為三,時四,寅時五更。
西周時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時辰表示方法是十二地支,夜半時候是子時,一點鐘是時,三點鐘是寅時,以此類推。
宋代後,每個時辰平分初和兩部分,這樣一天有二十四個時辰,現在一天有二十四小時。
出現於先秦。
延伸閱讀…
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甲、乙、丙、丁、戊(後五更來表示)。
即晝夜分成一百刻。
其產生漏刻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它改造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提出九十六刻制改革,清初定為正式制度。
6、古代具備嚴格時間意義,而見常用有關名稱。
改寫後內容如下:地球上一天可以分為時間段,太陽地平線升起時,我們稱早晨、晨間或朝旦。
而太陽地平線落下時,我們稱傍晚、黃昏或晚間。
太陽運行過程中,太陽位於天空正上方時,我們稱正午、日中或亭午。
而太陽接近天空正上方時,我們稱隅中。
而太陽偏離天空上方向西方移動時,我們稱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這是天亮時間。
古人一天有兩餐,上餐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稱為食時;晚餐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稱為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01時)。
【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03時)。
清晨,黎明,宛如夜晚白昼交替时刻。
(北京时间03:05) 十二生肖和時辰是中國古代文明文化傳統一部分,主要應用記錄確定年月日時時間、命理學和陰陽學説方面,下面介紹時辰照表和十二生肖時辰照表以供參考。
十二時辰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每個字代表1個時辰(2個時)。
十二時辰對應時間如圖所示,只要記住子時包括23點、0點能推出其它時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