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在買房或租房時,都會特別留意「居室面積 小數點」這個細節,畢竟差個0.5坪可能就影響到傢俱擺設甚至生活舒適度。台灣常見的房屋面積計算方式其實蠻有趣的,尤其遇到小數點時,不同建商或房東的處理方式都不太一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實際會遇到的問題。

先來看個簡單的比較表,這是我整理幾種常見的居室面積小數點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 實際案例 適用情況
四捨五入 12.46坪 → 12.5坪 新建案廣告常見
無條件進位 15.21坪 → 16坪 租金計算常用
直接捨去 9.89坪 → 9坪 部分中古屋交易
保留兩位小數 20.375坪 → 20.38坪 精裝修案場詳細規格書

說到這個,我朋友阿明最近就遇到一個狀況。他看中的預售屋主臥標示12.8坪,結果交屋時實際量測是12.76坪,雖然只差0.04坪,但因為當初合約寫「面積誤差超過1%可解約」,搞得他猶豫要不要爭取權益。這種時候就要注意,很多建商會在契約註明「面積計算採無條件捨去至小數點後一位」,所以實際差額可能沒想像中大。

另外在租屋市場也常有類似情況,特別是那種分租套房的獨立權狀面積。我有次幫學妹看房,房東說雅房5.5坪,結果用雷射測距儀量完才發現是5.43坪。雖然差不到0.1坪,但如果是長期租約,累積下來的租金差額也是筆小錢呢!建議大家看房時可以隨身帶個捲尺,遇到有疑慮的空間就當場量看看。

說到測量,台灣的室內面積計算其實有官方規範可循。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居室面積要從牆心線開始計算,而且陽台、雨遮這些都有特別規定。不過實際買賣時,仲介拿出來的權狀面積常常已經幫你算好總坪數,小數點後第二位可能早就處理掉了。這時候記得要問清楚原始測量數據,才能避免後續糾紛。

居室面積 小数点

買房時怎麼計算實際坪數?小數點後要四捨五入嗎?這問題真的超多人問,尤其第一次買房的朋友根本霧煞煞。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實際坪數怎麼抓,還有那個讓人糾結的小數點到底該怎麼辦!

首先要知道,台灣的房屋面積通常是用「坪」來計算,1坪大約等於3.3058平方公尺。建商給的權狀上會有「主建物」、「附屬建物」和「共有部分」三種面積,實際坪數主要是看「主建物」這塊。不過要注意喔,有些建案會把陽台、雨遮這些也算進主建物,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權狀明細。

關於小數點處理,其實內政部有規定,房屋面積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但實際買賣時通常會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一位。這邊整理個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原始面積(坪) 四捨五入後(坪)
25.34 25.3
30.86 30.9
42.15 42.2

要注意的是,有些建商會用「無條件進位」的方式計算,這樣對買方比較不利。建議看房時可以直接問清楚計算方式,最好把這條寫進合約裡。另外提醒大家,公設比也會影響實際使用坪數,現在新成屋公設比動輒30%以上,等於買30坪的房子實際住到的可能只有21坪左右。

最後分享個小技巧,看房時可以自己帶捲尺量一下,雖然不可能量得很精準,但至少可以抓個大概。特別是那些標榜「創意空間」的建案,有時候實際感受跟數字真的差很多。記得有一次陪朋友看房,樣品屋的床根本是特製的迷你尺寸,現場看起來很寬敞,結果交屋後發現連正常雙人床都放不下,真的會氣死!

裝潢前必看!室內面積小數點該怎麼算才不吃虧?

最近有朋友準備裝潢新家,才發現建商給的坪數計算方式跟想像中差很大!原來室內面積的小數點計算藏著不少學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多算好幾萬塊。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計算技巧,讓你在裝潢前先把關好荷包。

首先要注意的是「主建物」和「附屬建物」的區分。陽台、雨遮這些通常會被算在附屬建物裡,單價比主建物低很多。有些建商會把這些面積混在一起計算,這時候就要特別留意:

項目 計算方式 單價比例
主建物 室內實際使用面積 100%
陽台 投影面積1/2計算 60-70%
雨遮 投影面積1/4計算 30-50%

再來是公設比的陷阱!現在新成屋公設比動輒30%起跳,有些建案甚至會把機電空間、管委會空間都算進去。建議要求建商提供「專有部分面積計算表」,把主建物、附屬建物、共有部分都分開列清楚。記得要核對權狀上的登記面積和實際測量是否相符,誤差超過1%是可以要求找補的喔!

最後提醒大家,測量時最好自己帶捲尺實際量過。牆壁厚度、樑柱位置這些都會影響實際使用空間。特別是老屋翻新時,常會發現原本的隔間牆吃掉不少坪數。與其相信建商給的數字,不如自己動手量最安心,畢竟裝潢費用都是按坪計算的,差個0.5坪可能就是好幾萬塊的差距呢!

居室面積 小数点

為什麼建商給的坪數總是有小數點?原來是這樣算的!買房時看到權狀上寫著「32.76坪」這種數字,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明明房子看起來方方正正的,怎麼坪數會這麼不整齊?其實這跟台灣獨特的坪數計算方式有關,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背後的門道。

首先要知道,台灣的「坪」和國際通用的「平方公尺」是不同的單位。1坪大約等於3.3058平方公尺,這個換算比例本來就會產生小數點。建商在規劃時都是用平方公尺計算,再換算成坪數給消費者看,過程中就會出現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數字。而且法規規定面積計算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所以不是建商故意要搞得這麼複雜啦!

另外,公設比也是影響坪數數字的重要因素。現在的新建案公設比動輒30%以上,這些公共空間的面積分配下去,本來整數的坪數就會被拆解得零零碎碎的。舉個實際案例來說:

項目 面積(平方公尺) 換算坪數 備註
主建物 45.32 13.71 客廳、房間等
附屬建物 8.15 2.47 陽台、雨遮
共有部分 22.68 6.86 梯間、大廳等
總面積 76.15 23.04

從表格可以看到,光是換算過程就會產生小數點,更別說還要加上各種附屬空間的面積。而且現在法規要求雨遮不登記坪數後,建商在規劃時會把這些面積分配到其他項目,數字看起來就更不整齊了。所以下次看到權狀上的坪數有小數點,就知道這其實是經過層層計算後的結果,不是建商在玩什麼數字遊戲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