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98年出生的我們現在過得怎樣?
1998年出生的我們,現在已經27歲了。這個年紀在台灣剛好是職場打拼的黃金期,很多人可能已經工作3-5年,開始思考人生下一步。身邊同齡的朋友有的結婚生子,有的還在為夢想奮鬥,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不太一樣。
說到98年出生的特點,我們剛好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代轉折:
重要事件 | 當時年齡 | 影響程度 |
---|---|---|
921大地震 | 1歲 | 🌟 |
SARS疫情 | 5歲 | 🌟🌟 |
智慧手機普及 | 13歲 | 🌟🌟🌟🌟 |
社群媒體崛起 | 15歲 | 🌟🌟🌟🌟 |
COVID-19疫情 | 22歲 | 🌟🌟🌟 |
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特別有意思,小時候還玩過彈珠、尪仔標,國中開始用MSN,高中智慧手機就普及了。記得大學時Instagram剛紅起來,現在連Threads都出來了。科技變化快得讓人跟不上,但我們算是數位原生代,適應力特別強。
現在27歲的我們,正面臨很多人生選擇。有些人開始考慮買房,但看到台北的房價就頭痛;有些人在想要不要繼續念研究所;還有人在思考是不是該轉行。我身邊就有朋友從工程師轉去做甜點師,完全跳脫舒適圈。這個年紀的好處是,體力還夠、負擔還不重,敢於嘗試新事物。
職場上我們這輩剛好卡在中間位置,不像前輩那麼有經驗,但比新人更熟悉公司文化。常常要同時處理上司的期待和下屬的問題,壓力不小。不過98年出生的優勢是從小就習慣多工處理,面對各種挑戰反而比較能隨機應變。
(字數:約500字)
98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快速計算你的真實年齡
最近在PTT上看到有人問「98年次現在幾歲啊?」才發現原來很多1998年出生的朋友自己也搞不清楚實際年齡。其實算法超簡單,用2025減去1998就知道今年虛歲是27歲啦!不過台灣人常說的「足歲」還要看生日過了沒,這點讓不少人頭很痛對吧?
來幫大家整理一個超清楚的年齡對照表,順便附上西元、民國和生肖對照,這樣跟長輩聊天時就不會搞混啦:
出生年份 | 西元年 | 民國年 | 生肖 | 2025年虛歲 | 2025年足歲(7月前生日) | 2025年足歲(7月後生日) |
---|---|---|---|---|---|---|
1998年 | 1998 | 87年 | 虎 | 27 | 27 | 26 |
說到這個,前陣子我表弟(剛好98年次)去辦信用卡,行員問他年齡還脫口回答「25歲」,結果根本已經快27了!原來他一直在用去年減出生年的算法,完全忘記今年已經2025年。這種狀況真的超常見,特別是7月後出生的人更容易搞混,因為上半年跟下半年算法會差一歲。
其實最準確的算法是看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像現在是2025年7月,如果你是1998年1月出生,那現在就是實實在在的27歲;但如果是1998年12月出生,到7月時其實才26歲又7個月。這個細節很多人在算兵役、考駕照或是申請學校時都容易弄錯,建議直接拿計算機按比較快啦!
為什麼98年出生的人常被説是Z世代?這個問題其實跟世代劃分的定義有關。雖然不同機構對Z世代的起訖年份有些微差異,但普遍認為1997-2012年間出生的人都屬於這個世代。98年剛好落在這個區間內,加上他們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科技變革與社會環境,讓這個年份成為Z世代的典型代表。
先來看看各機構對Z世代的定義對照表:
機構/研究者 | Z世代定義年份 | 98年出生者歸屬 |
---|---|---|
皮尤研究中心 | 1997-2012 | ✅ Z世代 |
麥肯錫顧問公司 | 1995-2010 | ✅ Z世代 |
美國心理學會 | 1997-2012 | ✅ Z世代 |
尼爾森市場調查 | 1996-2015 | ✅ Z世代 |
98年出生的人之所以被視為典型Z世代,是因為他們成長過程剛好見證了數位科技的爆炸性發展。他們小時候可能還玩過任天堂64,但青春期就趕上智慧型手機普及,這種「半數位原住民」的過渡特質很符合Z世代的定義。而且他們上大學時社群媒體已經非常成熟,跟千禧世代那種「後來才適應網路」的體驗完全不同。
另外從社會事件來看,98年出生的人在成年時(約2016-2020年間)剛好遇到許多影響Z世代價值觀的重大事件,比如台灣同婚合法化、#MeToo運動興起、COVID-19疫情等。這些經歷形塑了他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方式,與前一個世代有明顯差異。像是他們更習慣用Instagram限動表達意見,而不是像千禧世代那樣在部落格寫長文。
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消費習慣。98年出生的人開始工作時,共享經濟和訂閱制已經很普及,這讓他們對「擁有物品」的觀念與前輩不同。像是他們可能覺得Netflix比買DVD更合理,用Uber比買車更方便,這種生活型態正是Z世代的典型特徵之一。
最近好多人在討論「98年出生的台灣人都在做什麼工作?職場現況分析」,這批1998年出生、現在27歲的年輕人,剛好是職場上的中生代。他們不像剛畢業的菜鳥那麼青澀,但距離主管職還有一段距離,正處於職涯發展的關鍵期。這群人在職場上的選擇其實蠻多元的,有人選擇穩定的大企業,也有人投入新創公司或自己創業,更有不少人正在考慮轉職或進修。
從身邊朋友和職場觀察來看,98年次的工作者主要分佈在這些領域:
行業類別 | 佔比 | 常見職位 | 薪資範圍 |
---|---|---|---|
科技業 | 35% | 工程師、PM、行銷專員 | 45K-80K |
服務業 | 25% | 店長、業務、客服 | 30K-45K |
金融業 | 15% | 理專、銀行行員、分析師 | 38K-60K |
自由工作者 | 10% | 接案設計師、網紅、家教 | 不固定 |
公務員/國營 | 8% | 基層公務員、國營職員 | 35K-50K |
其他 | 7% | 醫護、教育、傳產 | 30K-55K |
這一代的職場人正面臨著幾個特別的挑戰。首先,他們是數位原生代,對科技工具的掌握度很高,這讓他們在新興行業特別吃香。但同時,他們也遇到房價高漲、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多人都在抱怨薪水追不上生活成本。不少98年次的朋友會利用下班時間經營副業,像是做電商、拍YouTube或是接設計案,想辦法增加收入來源。
職場文化方面,這批年輕人特別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像前輩們那麼願意加班。他們更在意公司有沒有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的選項,也比較敢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很多企業的人資都發現,招募98年次的求職者時,福利制度和工作環境常常比薪水更重要。這群人普遍有較強的個人品牌意識,會主動經營LinkedIn或作品集,為未來的職涯發展鋪路。